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发布非洲猪瘟最新研究进展,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前景光明。而美国I177L基因缺失苗一波三折,2022年8月,越南部分农场在接种NAVET-ASFVAC疫苗后出现了死猪事件,导致政府紧急暂停了该疫苗的接种。2023年10月,越南Dabaco集团宣布成功开发出非洲猪瘟DACOVAC-ASF2疫苗。近期,非洲猪瘟疫情在欧洲多国再次肆虐。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8月国外共发生非洲猪瘟1406起……非瘟疫苗研究进展,新猪派将持续密切关注。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发布最新进展理论不断刷新,研发加速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高传染性的双链DNA病毒,猪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仍在不断探寻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手段。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广州实验室等,通过对9种不同亚型的腺病毒载体进行筛选发现,人2型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可高效感染猪源细胞,并基于此载体构建了携带优化设计的多抗原组合的腺病毒载体非洲猪瘟疫苗,为田间猪群提供完全保护。该腺病毒载体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设计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诱导黏膜免疫为研发非洲猪瘟疫苗的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A new vaccination regimen using adenovirus-vectored vaccine confers effective protection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swine)在线发表在《新兴微生物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上。同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研究中心邓增钦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拓扑异构酶的结构解析和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提升了人们对病毒拓扑异构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为靶向病毒拓扑异构酶的抗非洲猪瘟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Cryo-EM struct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topoisomerase)发表在mBio上。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翁长江和步志高团队在前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以非洲猪瘟病毒HLJ/18为亲本毒株,同时敲除H240R和MGF505-7R基因,设计出新的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减毒机理清楚、病毒感染免疫猪不发热、病毒不能水平传播,且一次免疫就能抵抗强毒株的攻击并获得完全保护,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的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Development of a new effectiv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vaccine candidate by deletion of the H240R and MGF505-7R genes results in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the Eurasia strain)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I177L基因缺失苗一波三折非瘟活疫苗安全性仍有待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猪瘟基因I型毒株传入葡萄牙(1957年)和西班牙(1960年)等西欧国家,引发了非洲猪瘟疫苗研究热潮。其中,美国是最早参与疫苗研究的国家之一,目前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特别是研发的I177L基因缺失株具有较大的优势,正在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2019年11月,越南农业农村部与美国专家讨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合作。2022年6月,越南农业农村部对外宣布对该疫苗进行60万剂的临床试验。而2022年8月,越南部分农场约750头猪,在接种NAVET-ASFVAC疫苗后出现了死猪事件,导致政府紧急暂停了该疫苗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