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四,广州某大型超市猪肉摊位上,瘦肉标价15.98元/斤,五花肉16.98元/斤,价格十分亲民。今年春节期间,稳定的猪肉价格几乎贯穿始终。
广式叉烧、豉汁蒸排骨、梅菜扣肉、发财猪手……在广东人的春节团圆饭餐桌上,猪肉当之无愧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接近40公斤,全国年猪肉消费总量约占全球一半。
猪肉价格的波动,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春节期间,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老广”王女士几乎每天都会去菜市场来一次大采购。回想起两年前的春节,王女士仍记忆犹新:“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引发猪肉价格全面上涨,普通的猪肉价格飞涨到每斤30多元,创下历史新高,这让春节期间的家庭开支无形中高出一截。”
负责全家日常生活采购的王女士注意到,去年年初以来,猪肉供应持续增加,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目前猪肉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回到了历史正常水平。王女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今年春节的团圆饭餐桌上,花样翻新的猪肉佳肴备受追捧。”
广东是畜牧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2021年,广东的生猪出栏量排名全国第七、家禽出栏量排名全国第二。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不仅肉类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人均消费量也是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的生猪自给率超过70%。2018年以来,面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引发的猪肉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广东是怎样应对并取得胜利的?
广州番禺区某超市猪肉摊位
猪肉保卫战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来势汹汹,从北到南,中国生猪产能以及猪肉价格经历“巨变”——生猪存栏量急剧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一旦感染非洲猪瘟,死亡率接近100%,而且这个病毒传染性非常强。”江门鹤山市绿湖农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湖农庄”)总经理黄祖康从事养猪行业十几年,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小散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抵御非洲猪瘟、环保整治等多重考验。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有53.7万个生猪养殖场户。其中,小散养殖场户占了90%左右,其产量比重仅占10%。这些养殖场户少则养几头猪,多则养几十头,其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粗放式养殖。
非洲猪瘟肆虐之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佛山某镇调研发现,小小的一个镇竟然有1000多个生猪养殖场,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完全不具备预防非洲猪瘟的能力。相比于小散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规划更科学,环保更完善,抗风险能力更强,出栏量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对于全省生猪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2019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影响,全省生猪出栏量从2018年的3757万头下滑到2019年的2940万头、2020年的2537万头。与此同时,全国猪肉价格全面上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前后,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平均价格站到了59.64元/公斤的历史高位。
一场全国性的稳定生猪产能攻坚战由此拉开。
“与全国相比,广东畜禽产品供给形势更为严峻。除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疫情高风险、环保高要求、需求高压力等难题,广东畜牧业在内部结构上还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屠宰加工流通方式落后等短板,给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严峻挑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屈源泉说。
面对挑战,广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生猪稳产保供,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把稳产保供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把转型升级作为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
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四大转型”,即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
“与此同时,广东还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并把畜牧业转型升级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压实地方政府生猪稳产保供责任。”屈源泉介绍。
生猪上楼记
高楼可以养猪、粪便可以发电、养殖场像个旅游区、每头猪每天的进食量都能精准计算……新春期间,《南方》杂志记者走访了省内数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新型养殖场的“高大上”。
走进绿湖农庄,山清水秀的空间环境,让人心情舒畅,不由让人以为这里是风景秀美的旅游景区。事实上,这是个占地约8000亩的养猪场。
江门鹤山绿湖农庄有限公司的养猪场
绿湖农庄总经理黄祖康指着不远处的几栋五六层的楼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些楼都是用来养猪的,每栋大概养了1万头。
楼房还能养猪?面对记者的疑问,黄祖康自豪地说:“不仅能养,而且还能养得很好。相比于平地养猪,楼房养猪具有很多优势。”
“我们的新型环保高层猪舍是全封闭的,通过集中式排污、分层通风高空排废气的设计,空气进入要经过三层过滤,出来也要经过三层过滤,有利于高效养殖和分层防疫。绿湖农庄不仅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而且提高了产仔量,缩短了猪的生长周期。”黄祖康介绍,2020年,绿湖农庄还创建成为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
非洲猪瘟暴发以来,绿湖农庄的生猪出栏量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从2018年的几万头,大规模增长到2020年的十几万头。《南方》杂志记者看到,绿湖农庄还在建设几栋高达9层的新型猪舍,其中两栋已启用,每栋存栏达1.5万头。
在绿湖农庄养猪场旁边,几栋灰白色的建筑引人注目。鹤山市绿湖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陆立明介绍,这是鹤山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重点项目,“这几栋建筑里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设备,我们将绿湖农庄的猪粪进行制沼发电。目前每天处理粪污约100吨,可以实现绿湖农庄的猪粪百分百处理,发出的电由南方电网进行收购。”
“我们的项目,必须要保证每年有5万头以上出栏量的猪的粪便作为稳定的原料来源,才能实现盈利。绿湖农庄一家养猪场就能满足我们的条件。可以说,我们项目的落地也得益于规模养殖。”陆立明说。
“高楼养猪”是广东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的精彩缩影,目前全省已超过170多家,其中最高层高达17层,惊艳了全国。2019年以来,广东积极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改扩建了11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在前期创建了215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基础上,按新标准创建了23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5家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312家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规模化养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土地资源对养殖业的束缚,对于广东提高生猪产能意义重大。目前广州南沙正在建设的高楼养猪项目,占地仅100多亩,一栋17层的高楼猪舍,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生猪数35万头以上。
广东打了一场漂亮的生猪产业结构调整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一方面,全省生猪养殖场户从2017年的53.7万个大幅减少到2020年的16.1万个。另一方面,目前全省规模养殖比例从2017年的60%左右增长到70%左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一升一降的背后,是产业结构得更加优化。
2021年,广东生猪出栏量触底反弹走出了漂亮的V型反转,大幅回升到3337万头,已恢复到非洲猪瘟暴发前的九成左右。与此同时,猪肉价格持续下滑,回到了历史正常水平。老百姓的“肉篮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高精尖”转型
广东是畜牧业生产大省。数据显示,2021年生猪出栏达3000多万头、出栏家禽12.8亿只,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七、第二。
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绕不过去的问题。以生猪为例,四年前小散养殖场户数量占了90%左右的比重,其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粗放式养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粗放式养殖面临着环保要求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考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一方面,大多小散养殖场缺乏粪污处理设施,排泄物肆意排放,容易引起周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一些小散养殖户习惯使用泔水喂养生猪,猪肉品质难以保障,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从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广东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哪些探索?
走进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广州北欧农场,仿佛走进了一个旅游景区。如果不是有人告诉,很难想象这里竟然是个养猪场。
一栋栋青灰色的猪舍与周边的山水、果园浑然一体。猪舍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草坪,周边是一个个小溪和池塘。再往外,整个农场周边种满了果树。绿色,成为这个养猪场的主色调。
几年前,这片区域还是一片荒芜。北欧农场场长凌霄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农场完全参照欧洲丹麦、荷兰等国的养殖场标准,于2021年建成,目前生猪年出栏量已经达到了5万头,达产后可扩大到10万头。占地1000亩左右的养殖场,其中果园面积就占了约700亩。
养猪场为什么要种果树?凌霄德介绍,这些果树是为了消化猪的粪便。北欧农场的猪粪经过高温杀菌、干湿分离后,就会变成这些果树的有机肥,实现物尽其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凌霄德从事养猪行业已经有30多年,在他看来,“以前,养猪给人的感觉就是臭气熏天,污染环境,经常会受到周边百姓的投诉。绿色养殖是养猪行业转型必须要走的路。”
走进猪舍,穿过北欧农场的零接触参观走廊,生猪饲养车间内部一览无遗,完全闻不到任何的气味。一头头皮光毛亮的生猪正在各种智能化设备的“服侍”下茁壮成长。
北欧农场实景拍摄平面图。
《南方》杂志记者看到,在每头母猪的耳朵上,都有一片黄色的耳标。凌霄德介绍,耳标里面是芯片。母猪进入进食区域,可以实现精准下料。猪每天吃了多少料,什么时候吃的,都可以通过电脑精准计算、控制,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精准饲养。“我们既能节约饲料,还能通过进食量判断猪有没有生病。”
科学养殖同样给北欧农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5万头猪的年出栏量,我们总共的一线工人只有40多个,真正实现了节约人力成本。”凌霄德介绍。
从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探索。截至目前,广东按新标准创建了23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5家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312家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粗糙简陋的圈舍变成干净整洁的养殖楼房,臭气熏天的畜禽粪污变身养料丰富的有机肥,养猪用上了“高精尖”机器设备……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广东畜牧业在转型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本文由新猪派LWH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2/2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