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猪派 刘伟恒
2月14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六和”)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官宣2021年饲料销量2800万吨,跃居全球第一。
从猪饲料起家到饲料销量全球第一,新希望六和用了24年。围绕制造、产品、采购、服务4个方向发力,新希望六和做强饲料板块,全力冲击全球饲料产业龙头,2025年饲料销量或超5800万吨。
千万吨销量龙头资产强力注入
“皇袍加身”,2021饲料销量全球第一
新希望六和是我国一家老牌上市饲料企业,其前身为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在四川绵竹正式成立。
以饲料业务起家发展至今,新希望六和已走过了24年历史,饲料销量从1998年的16.32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28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2005年,新希望集团收购山东六和集团,后者在2009年饲料销量已达1010万吨,饲料布局覆盖山东、陕西等10多个省份,占山东市场份额的46%。
2011年,山东六和资产正式注入新希望六和,在新希望六和饲料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同年,在六和集团及自身发展加持下,新希望六和饲料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并持续霸榜至今,2021年登顶全球第一。
加强饲料制造力:
国内、海外布局超300家子公司
力推饲料大厂建设,铸成3000万吨年产能
因饲料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等优势,山东、河南等省份是饲料企业布局“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新希望六和饲料子公司的主要分布地。
新希望六和饲料布局重点以饲料大省为主,便于直接抢占市场份额。据新猪派统计,新希望六和在国内的饲料控股子公司超过200家,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广东三个地区,山东占比超过30%。
2021年,山东饲料产量447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加强饲料产品力:
饲料研究院+专业人才
打造三级研发闭环体系
新希望六和饲料产品涵盖生猪、肉禽、普水、反刍等10多个大品类,近年来还发展了特种水产饲料。
新希望六和饲料以禽饲料为主。禽料销量全国第一,占总销量比例超过60%,水产料销量稳步提升。
销量第一背后是研发的强力支撑。2017年,新希望六和成立了饲料研究院,下设猪、禽、反刍、水产四大类饲料二级技术研究所。
研究院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等为重要规划,为新希望六和饲料发展战略注入技术发动力,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建立了43类饲料原料、85种全价饲料、26类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的近红外分析模型。
一级研发到三级研发,分别解决饲料产品的核心、区域、前沿问题,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形成闭环研发系统,助力新希望六和加强饲料产品力。
加强饲料原料采购力:
战略合作30多家大型供应商
集中直采,助力控制饲料成本
原料对饲料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本占饲料生产成本的50%以上。为保障原料供应和把控成本,新希望六和陆续与中粮、中储粮、嘉吉、邦吉等30多家国内外大型原料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嘉吉、邦吉是被称为全球四大粮商的其中之二,为控制饲料成本打下基础。
2018年新希望六和与中粮集团战略合作
做好大宗原理采购管理,是饲料巨头把控饲料盈利的重要环节。就原料采购而言,新希望六和建立了由总部直管的300人供应链管理团队,覆盖谷物、豆粕大宗原料。
新希望六和对原料集中实行采购,并依靠采购量和资金调配能力,进行集中结算,进而来降低原料采购资金成本。2020年全年,新希望六和饲料集采率达52%以上。
得益于强劲的采购力,新希望六和饲料成本总体控制较好。2017年-2021年上半年,其每吨饲料营业成本随着饲料销量上涨,反而总体呈下降趋势。
加强饲料服务力:
从“猪旺”到“诸事旺”服务模式
拓养殖基地,饲料内销占比达25%
新希望大力进军养猪业,原因之一是为了拉动饲料内销。而围绕饲料销售,新希望六和加强服务力,发展下游养殖基地来拉动内需。
在饲料服务力方面,新希望六和推出了“猪旺”项目,给养殖户提供技术、金融等服务,如指导养户防控非洲猪瘟,支撑养户更好养猪,进而把握养殖场饲料销售渠道。
由“猪旺”项目开始,新希望六和在禽料、水产料、反刍动物料等大类上亦推出如此项目来提升客户服务,形成“诸事旺”项目,进而拉动饲料销售。
时至今日,内销已成为新希望六和饲料的重要渠道。据公告信息,2021年新希望六和饲料销量2800万吨中,其中内销量700万吨,占总销量的25%。
新猪派精选阅读:
100+专家10场线下大会,第六届南农猪业大会暨2022钟山猪业展览会3月24日开幕
打造蓝耳双阴种猪标杆,加大上市种猪将超15万头|硕腾特约2022新猪派探旅之净化有为第1站走进加大集团
饲料二轮疯涨600元,养户每头猪亏300元,猪还怎么养?|一周新闻速览
警惕!超3成猪场或存在蓝耳病野毒垂直传播,照顾好您的母猪和仔猪
养猪黑马!2021年云南出栏4192万头全国第五,巨头扎堆布局1500万产能
本文由新猪派LWH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2/2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