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缺猪也不缺肉 猪价下跌该不该由“走势误判”背锅?

如果说2020年的猪价是蒸蒸日上,2021年的猪价可谓“跌跌不休”。业内人士指出,除生猪产能恢复外,年初从业者盲目乐观,误判猪价仍将处于高位而进行的养大猪等产能规划,也是当下猪价下跌的助推因素之一。

在猪价跌破成本价、养猪行业面临亏损之际,养殖主体逐渐回归理性,通过淘汰低产母猪等方式以质换量,以求平稳渡过低谷期。

误判猪价加速下跌

2021年上半年,我国猪价步入下行区间。农业农村部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6月28日数据显示,2021年1月-6月,白条猪肉批发交易价格由46.71元/公斤一路降至24.62元/公斤。同时,2021年第24周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环比下跌8.9%至18.83元/公斤,同比下跌58.1%。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当前猪价已跌破成本价,而“既不缺猪又不缺肉”是2021年上半年猪价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2月起,生猪产能开始持续恢复,至2021年4月、5月,我国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幅在40%以上。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栏活猪体重还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加之进口猪肉和2020年受疫情防控影响积压的冻品出库,市场上猪肉供给充足。

对于当前市场上猪量多且重的原因,朱增勇认为,部分原因在于今年春节前,猪肉价格一度涨到36元/公斤,给很多养殖主体造成市场猪肉仍然供给偏紧的假象。加之2020年12月-2021年2月期间,北方一些地区动物疫情的消息也误导了部分企业和中小养殖户。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主任石守定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受部分夸大报道影响,当时行业从业者多存在误判,极度看好后市猪价,3月、4月二次育肥、压栏养大猪者居多,导致目前集中出栏,加速了下行周期时的猪价下跌。

朱增勇指出,事实上,疫情只是局部变化,并没有影响全国。当时价格反弹的主因之一是冻品流通因疫情背景受阻,消费者对冷鲜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反弹幅度超过本来市场供需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季节性涨幅。但很多养殖主体没有看到猪价反弹的本质,误判2021年猪肉价格虽然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但全年还是会保持在高位,直至5月才意识到实际供需情况,调整产能。可见,养殖主体还是要更多相信官方公布的数据,而不是小道消息。

另外,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购买猪肉并未因价格下降而明显变化。2019年-2020年,猪肉价格不断走高,对猪肉消费产生抑制作用。2021年,猪肉价格不断下滑,6月跌至到13元/斤以下。在此情况下,2021年国内猪肉消费水平虽然较2020年有所提升,但较2017年、2018年仍降低两三成。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关注饮食结构健康,因禽肉、牛肉等其他肉类替代效果明显、供给不断增加,消费者对猪肉的主动性选择需求下降。

加速淘汰低产母猪成关键

为降低猪价“跌跌不休”对行业的不良影响,6月18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出“各生猪养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好节本增效措施”的倡议书,呼吁养猪从业者理性安排生产。中国畜牧业协会调查发现,因为生猪市场行情下行,有的养殖主体放松饲养管理,饲喂标准下降,压栏阶段少喂饲料。倡议书指出,上述行为往往会引发猪只的应激反应,使疫病趁虚而入,建议各生猪养殖企业炎热天气下更要注重饲养管理,继续把疫情防控摆在突出位置,防止生猪应激引发疫情。

倡议还提及,“2021年5月生猪养殖的亏损面为9.7%,一些优秀的养殖场能把成本控制在6元/斤以内,说明行情不好的时候也有赚钱的。”建议各生猪养殖企业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特别是淘汰留作种用的三元肥猪,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竞争力。

关于淘汰低产母猪和留种用三元肥猪的意义,石守定对新京报记者介绍,在前期猪价高但母猪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用一些三元母猪或者三元母猪和纯种母猪回交的二元母猪进行替代,这类母猪生产效率比正常的二元母猪生产效率明显低,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在猪价下行趋势下,必须尽快把种猪质量提高,才能把成本降下来。除淘汰低产母猪外,规模企业新厂投产时,也要用生产效率高的母猪,并由当前行情决定投放数量,尽量不盲目扩张,根据自身承受能力来决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规模猪企中,如正邦科技、新希望等企业已率先通过淘汰母猪实现以质换量。2021年6月,新希望回复投资者提问称,三元能繁母猪在一季度里就已经开始淘汰,二季度整体淘汰数量会比一季度少很多。

2021年5月,正邦科技对投资者披露,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早于市场反应,率先淘汰45万头低效母猪,虽然对净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但能够确保公司轻装上阵,达到提高种群质量、降低仔猪成本的目的。“从目前猪价来看,去年第四季度领先于行业做出的淘汰举措是十分明智的。如若按照现在的猪价做出淘汰,对公司的影响会更为巨大。”目前,正邦科技低效母猪淘汰工作已进入尾声,2021年二季度仅剩5万头尾数需要淘汰,淘汰完成后,整个种群都是高效母猪。

养殖主体态度更谨慎

回顾本轮养殖主体的误判,石守定表示,2020年11月,中国畜牧业协会就公开预警2021年上半年猪价可能会从34元/公斤下跌到20元/公斤,2021年下半年养猪行业可能会亏损。当前由于出栏集中和体重增长,亏损提前到来。2021年1月7日猪价达到高峰36元/公斤左右时,协会也曾通过多种渠道提及,猪肉供应短期较紧张,但后期供应将逐步增长,猪价仍处于下行周期。“所以关注预警的养殖场户提前采取行动,还是可以避免严重损失的。”

在石守定看来,养猪过程中,养殖场户应该学会有自己的判断,相比小道消息,要更多看国家官方数据,或中国畜牧业协会等行业内权威组织机构的数据,不听信谣言,正常有序安排生产,不赌后市。“不过经历上半年猪价下滑,经营过程中,大家‘赌’的心态明显减少,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谨慎安排生产,逐步替换效率低的母猪,更重视育种工作,提高养殖效率,尽量降低成本,稳定生产。”

本轮猪价下行是否会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温氏股份曾对外表示,根据以往猪周期特点,理论上能够成功穿越猪周期的,基本上都是长期专注和深耕养猪行业的从业者。在产能去化压力下,高猪价期的新加入者,因为成本、技术、管理等在周期下行期首先感受到压力,也可能因此在低谷期退出。而在朱增勇看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必然趋势,每次猪价波动都会有一批决策失误的散户、小户、企业被市场淘汰。无论体量如何,养殖主体要顺应产业和市场化的需求转变,使自己具备预判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猪价可能继续震荡

至于跌破成本价的猪价何时止跌回升,朱增勇表示,目前猪价已处在低点,应该不会再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近两天已出现止跌反弹。从市场供给来讲,前期压栏的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如果6月底出现反弹,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反弹不会一蹴而就,后续可能还会迎来震荡走势。2021年下半年,猪价形势会好于二季度,但更多应该是季节性涨跌。比如国庆前季节性回升,过后回落,12月和元旦再季节性变动等,不太会有超预期的长期上涨。下半年养殖应该能回归到市场合理范围内,即盈利水平在整个成本水平的10%左右。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也在6月22日发文称,后期生猪供应压力可能缓解,但仍需理性安排生产、有序出栏。“理论上2021年7月之后生猪供应量环比持续下降,同比增幅逐步收窄,供应过剩压力将逐步缓解,生猪价格有弱反弹可能。”

对此,石守定告诉新京报记者,近期部分地区猪价微涨,可能是阶段性反弹的预兆,这种反弹是对前期下跌的修正,但反弹高度目前不好确定。“养殖户还是要根据当前数据调整养殖节奏,不要过于乐观或悲观地盲目预判。”猪价低谷期,协会还会继续加强监测预警,提示风险,为养殖主体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助力降低成本。

本文由网络采编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9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络采编的头像网络采编VIP会员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