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宗俊:遗传改良对养猪增效贡献可达40%,“重扩繁,轻选育”是当前一大痛点

纵观整个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非洲猪瘟依然是业内最为关注的重点,而非瘟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如何解决制约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去提升猪群生产的效率?是所有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持续关注的话题。
 
2021年6月18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社主办,农财宝典、新牧网承办第二届中国匠心种猪论坛上,安徽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殷宗俊为观众分享《国内外种猪育种现状及方向》。
 
/

育种是可持续改良的保证,常规育种手段仍是主流

殷宗俊教授认为良种是效率、是芯片、是生产力、是影响力。有研究表明,遗传改良对养猪增效的贡献能达到40%,而育种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保证。殷宗俊教授提醒广大育种企业,核心群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群体现的,选育优质种猪最终受益不仅是自己,更多的则是社会,有自己配套的商品群体才能更好地放大育种效益。
 
/
 
国外育种体系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商业化的平台,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区域性联合,在基因、遗传、大数据等方面进行交流共享,形成联合育种;另一种就是独立的育种公司,这类企业配套的商品群有多有少,但是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并且往往经过了多代人的传承,打造出特色明显的种猪品牌。殷宗俊教授坦言,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优质育种企业不惜重金加盟国外育种体系,主要原因正是国内尚缺乏此类的商业化平台。
 
殷宗俊教授介绍,以线性动物模型为基础的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和跨场间种猪联合育种模式是当前国际上种猪育种的主流模式,同时现在很多集团公司、专业的育种企业都在尝试通过基因组来选择,特别是非瘟压力下,常规测定、常规选育难度加大,基因组选择模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物安全压力。
 
企业独立育种存在六大难题,变扩繁为育种意义重大

“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猪饲养都在中国,尽管已培养了一些新品系和配套系,但整体上仍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殷宗俊教授表示,导致此现象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育种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公司重扩繁,轻选育,缺乏大规模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基础上的联合育种。
 
当前我国多数独立的、专业的育种企业存在“群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目标不明确、育种手段少、指数利用少、评估难统一”六大难题。大环境和养殖密度是我们的劣势,复杂的疫病环境和高密度的防疫次数也是不利于种猪饲养的因素,但是我国种猪生长的小环境却非常优秀,饲料营养、硬件设施都与国际接轨,并存在一定的优势,那为何种猪生产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呢?
 
/

对此,殷宗俊教授总结了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高性能的自主良种短缺,瘦肉型猪种源依赖进口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产业发展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短板问题,包括标准化、数智化技术应用不到位;现代育种技术不足,特别是基因组选择此类的技术手段还未普及;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不足以及地方猪产业化效率低下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生猪产业效率不高,高质量发展尚有差距。
 
变扩繁为育种不仅是长期效益的需要,也是整体效益的需要,更是打好我国“种业翻身仗”的需要。殷宗俊教授提醒广大育种企业,我们不能还是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引种后直接进行扩繁,然后卖种猪赚利润,一定要考虑种猪的选育提高问题。

推进区域性良种改良,育种工作需要数据支持
 
当前中国种猪的育种模式,存在“公司化配套系育种”、“区域性联合育种”、“集团公司定制化育种”三类。区域性良种扩散模式也是国家所提倡的,其中的核心就是公猪站的建设,联合区域内最优秀的公猪,形成遗传交流。
 
殷宗俊教授表示,区域联合育种可以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实现场间种猪和测定数据共享,实现大规模的联合遗传评估,提高区域性遗传改良速度
 
“育种是建立在大量数据之上的,没有数据支撑就谈不上育种。”殷宗俊教授认为,对于育种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构建完整的良繁体系,确定各品种育种方向和目标。其次,核心群测定性状的选择当前国家已有明确的标准,育种值估计和遗传评估国内也具备成熟的育种软件平台,可以大大提升效率。殷宗俊教授提醒广大养户,选择高性能的种猪首先要看遗传评估的结果,而不是长相。
 
/
 
殷宗俊教授总结,未来育种企业想要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育种规划和目标,同时具备开放心态,加大场间种猪遗传交流,协调好育种、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加大育种科技投入,善于拥抱新技术,同时践行由扩繁向育种、制种的转变。

本文由积牧君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97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积牧君的头像积牧君编辑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