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联合发布生猪产品信息及完善猪肉储备调节机制预案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平台在农业农村部官网正式上线。同时,6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据了解,生猪产品信息平台不仅提供有关生猪产品生产、价格、消费、进出口以及成本收益等季度和月度数据分析,同时还汇集近几年多部门出台的生猪产业发展相关重要政策。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猪肉43.25万吨,环比下降5.6%。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预案时表示,与2015年出台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相比,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作出修改完善。

首先是丰富预警指标。“猪粮比价”指标是直观反映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对比关系的重要指标,广受生猪养殖业关注,预案沿用了这一指标。与此同时,预案增加了两个指标: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能够显著提高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二是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时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和响应。

其次是调整预警区间。预案区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其中,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至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至9∶1时不进行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

再其次是分类设置储备。预案依据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国家层面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是结合此轮调控实践、积极借鉴其他有关重要商品储备建设经验提出的,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有效“托市”稳产能。同时,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最后是完善工作机制。预案对本轮猪肉市场调控工作中创新采取的部门会商机制予以巩固,将能够有效提升部门沟通及决策效率。预案结合本轮调控实践经验,对地方政府猪肉储备规模、收储机制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能够有效提升央地联动、区域联动合力。

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价格过高时,将投放储备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

此外,预案还提出了有关地方主体责任、生产自给能力、冷链物流体系、进口调节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措施,强调要加强央地、部门、政企协同联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经费保障,切实保障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良好运转,更好实现稳定生猪生产供应和猪肉市场价格的目标。

本文由网络采编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9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络采编的头像网络采编VIP会员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