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携手三大院士,打开种猪疫病防控新思路!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宗林 龙振辉

强猪先强种,强种必健康!2021年5月21-23日,由浙江美保龙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保龙”)主办的“中国好种猪诺奖得主、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在浙江金华隆重召开。思路决定出路,本届大会邀请种猪产业体系相关科学家、专家、教授、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超100人参与,共同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建言献策,并在种猪遗传育种、非瘟防控、蓝耳净化等多领域交流碰撞,助力全球最大养猪市场打造“中国芯”。《农财宝典》新牧网受邀参与全程报道并做农财直播。

/

部分嘉宾合照

5月22日上午,美保龙工作人员携嘉宾参观“中国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5G国际牧场”,并在牧场内召开“非瘟形势下中国好种猪专家论坛”,养猪届专家、学者、教授、大型集团领导100多人参与会议,从蓝耳病预防净化、非瘟预防检测、种猪营养改善、未来猪价形势等多方角度探讨当前养猪业热点话题。当天下午,“中国好种猪诺贝尔奖-院士-专家猪舍论坛”正式召开。

/

上午非瘟形势下中国好种猪专家论坛现场

(复制链接粘贴到浏览器,观看上午论坛报道:http://www.xinm123.com/html/ex-info/519005.html)

/

美保龙生物疫苗总裁欧伟业为中国好种猪专家论坛发表致辞

科技引领行业升级,疫病防控亟需新思路

/

下午中国好种猪诺贝尔奖-院士-专家猪舍论坛现场

/

生物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迈克尔–莱维特)

新冠疫情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对生猪产业同样造成巨大冲击,在非瘟和新冠双重疫情冲击下,如何预防新冠仍是当下及未来持续关注的话题。生物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迈克尔–莱维特)总结新冠发生规律,发现新冠病毒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基本上所有国家的新冠病例都经过了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的现象。

同时新冠的感染率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不同的国家新冠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当前很多国家的新冠死亡病例并不真实,但据Michael Levitt研究表明当前欧洲公开的数据相对真实,经研究发现,欧洲大部分死亡人数在65岁以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刘新垣为大家带来报告《癌症的靶向基因—溶瘤治疗方案》,旨在从人医癌症治疗的角度带给养猪业疫病防控新的思考。

刘新垣院士介绍,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是优先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有抗癌作用,但单用OV的杀癌效果不足,故我们在OV上再加一个抗癌基因,称为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学说或策略(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therapy, CTGVT),即OV-gene治疗学说,并且其抗癌效果不是简单的1+1=2或10,而是增加了近100倍!这是由于溶瘤可以复制千百倍,插入其中的基因也随着复制千百倍,抗癌作用大大增加。

由于OV的优点,他的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创造了可将全部移植性肿瘤消灭的好方法,刘新垣表示,其中最好的改造还是双基因策略CTGVT-DG,该策略可将移植性肿瘤全部消灭。刘新垣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家们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质组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究癌症产生机制,人们最终有朝一日将治愈各种类型的癌症。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

猪粮安天下。养猪业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夏咸柱认为,发展猪的种业研发是中国养猪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强地方种猪研发,减少种猪进口依赖,是保障我国猪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应该加快国内地方猪品种的改良与应用。

而养猪业对玉米、大豆、鱼粉等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种植业、饲料加工和外贸平衡。据最新消息,中国为加快不断增长的猪料需求,目前已在美国完成了2021-2022作物年度约950万吨玉米的采购,同时中国将从全球进口玉米约2600万吨,随着中国生猪饲养需求的快速增长,世界粮价将出现历史新高。

同时夏咸柱指出,当前国内猪病形势严峻,呈现“新发烈性传染病,危害巨大”、“发病呈现非典型化,临床诊断困难”、“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增多”的特点,急待研究解决。对此,夏咸柱为中国养猪业猪病防控提出三点策略:1、依靠科技,科学防控;2、完善法规,依法防控;3、加强管理,综合防控。

/

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长明

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长明指出,当前动物重大疾病诊断面临多重挑战,例如:不适宜现场检测、检测通量低、需大型昂贵仪器、需专业操作人员、步骤繁琐费时、样品前期处理复杂等。

所以当前形势下,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提供了动物诊治的无限前景,李长明强调,分子诊断技术创新需要具备“个体化、精确、准时、共享”四大要素,发展分子诊断前沿生物技术,不仅是人类医疗需要,对于动物疾病诊治和防护也是必须的,发展低成本、高技术的动物分子诊治生物技术是未来大势所趋。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冯定远担任论坛主持人

多重疫病压力下,生物安全体系构建至关重要

/

美国猪医师协会会员、伊利诺伊大学兽医学博士 Johnson(朱稳森)

美国猪医师协会会员、伊利诺伊大学兽医学博士Johnson(朱稳森)从国外养猪的角度出发,为观众带来养猪生产中的七个要点,其分别为“遗传、动物环境、营养、猪群健康、销售产品、生产管理”。

Johnson强调,遗传在养猪生产中的繁殖、生长、抗病能力、产品接受能力等方面非常重要,当前我们无法培育出抗非洲猪瘟的猪,但是我们可以增强猪只的耐粗性;猪舍环境要根据猪的习性,以猪为指南的圈舍设计,其中尤其需要注意温度控制;而满足一头猪的营养需要,不仅需要达到日料配制的最优化,还需满足市场对饲料的需求;为了降低疾病损失,当前我们需要做到猪场与外部隔离,做好洗消工作,严格区分净区与污区。

Johnson指出,抗生素的时代正在消退,无抗时代来临,做好管理工作,实现全进全出、早期断奶、做好隔离,以及提供较好的生物环境是取代抗生素的可行措施,而加强生产管理,做好人员的培训对提升猪场生产效益同样意义重大。

/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钱平

扬翔的铁桶养猪理论、楼房养猪模式在业内备受关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扬翔兽医总监钱平表示,扬翔始终践行“科技改变养猪业”的理念,并着力于打造“生物安全+疫病净化”。

而如何搭建结构化生物安全,钱平认为需要从“硬结构、软结构”两方面出发。硬件结构上需遵循生物安全聚落式设计,扬翔的“铁桶模式”就是在聚落式设计的基础上升级,建立外部服务辅助防控+猪场“铁桶防控”。软结构则需提升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意识的提升不能停留在口头,员工管理需通过“培训+考核+检查+激励+关爱”实现,时刻准备着场内强化疫病监测,实时预警,精准拔牙。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宋长绪

蓝耳病作为长期困扰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在非瘟爆发前更是影响猪场生产的头等难题。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常务理事宋长绪介绍,引种入群是导致蓝耳发病的一个风险因素,蓝耳病在规模猪场感染压力更大。

关于蓝耳病防控,宋长绪表示当前业内派系颇多,国内蓝耳病的驯化和净化路径也不断演进。宋长绪指出,当前业内科学求真务实精神不够深入人心,产业界辨别能力也有待提高,科学界和产业界批判性思维均有待增强。

打造中国好种猪,是担当、是责任、是坚定的信念,本次美保龙发起的“中国好种猪高峰论坛”相信能为中国养猪业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更多精彩关注明天论坛内容、农财宝典新牧网后期报道。

/

南京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所长、淮安研究院院长、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瑞华担任论坛主持人。

/

/

/

/

/

参观熊猫猪猪两头乌5G智能数字化防非国际牧场 

 

本文由积牧君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9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积牧君的头像积牧君编辑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