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春:防好非瘟要靠生物安全,还要提高临床兽医水平

《农财宝典》新牧网 记者 王之娴
5月16日,第二届中国畜牧业生物安全大会在南昌盛大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前生物董事长陈焕春首先在会上做报告,讲述了当前猪病的流行形势,使现场观众对猪病的最新情况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

/
 
疫病防控要把生物安全和疫苗使用相结合
首先,新发、突发动物传染病对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影响。陈焕春指出,当前不要对非瘟疫苗抱有幻想,但是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他强调,当前要把非瘟控制好一定要靠生物安全,做好生物安全需要加大检测力度,以及提高临床兽医水平。

我国非洲猪瘟防控面临6大挑战: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养殖体量大但生物安全水平参差不齐,生物安全条件差的小规模产能占60%;泔水、病死猪等非法转运和屠宰;产能不均衡导致长距离调运使得传播交流频繁;非洲猪瘟低毒力变异出现;野猪和软蜱等传播媒介广泛分布。陈焕春认为,养殖场、屠宰场、肉菜市场等全链条均应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和发病,确保正常生产、猪肉正常供应,才能使非洲猪瘟得到有效控制和消灭。猪场生物安全主要做好三点,即: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流行;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至其他猪场。实验室检测应用遵循“三阴检测”,即:环境抗原阴性、猪群抗原阴性、猪群抗体阴性。

同时,他提出,还必须认识到非洲猪瘟下生物安全防控提高不等于可以防住所有的病,疫病防控上把生物安全和疫苗使用结合起来,才是最佳措施。除了非洲猪瘟,新生仔猪δ冠状病毒(PDCoV)、塞尼卡谷病毒、圆环病毒3型等新发疾病也值得养猪业注意。
 
蓝耳、伪狂、腹泻等疾病在猪场常在常发、老病新发
陈焕春还分别分享了通过实验室获得的常在常发、老病新发的蓝耳、伪狂犬、圆环、腹泻等病毒性疾病以及部分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监测数据。

2020年,类NADC30检出比例高达46.8%;GM2流行比例为9.37%;JXA1和经典毒株检出率也有一定提升。

圆环病毒2d型检出率逐渐升高。猪场中圆环病毒2b和2d亚型是当前主要流行血清型,并且2d亚型检出率占比高达54.1%。

2020年临床样品PRV-gE抗体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基因2型伪狂犬病毒流行,传统基因1型伪狂犬病疫苗保护力下降。新发变异伪狂犬病毒可引起人的感染。2020年的研究报道了4例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人急性脑炎病例,首次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得到一株PRV hSD-1/2019,为RPV向人群的跨种传播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

猪瘟虽已经退出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大型场条件合适可以停止免疫,但是陈焕春建议对中小型和散养户,省里依然还是要把猪瘟的强制免疫做好。

关注13型副猪嗜血杆菌和3型、9型猪链球菌的流行。对2020年分离的36株HPS和82株SS进行PCR血清分型鉴定,表明主要血清型为5、4、13型;链球菌主要留学血清型为2型、9型3型、7型,其中3型链球菌比例有所升高。此外,大肠杆菌是当前猪群中分离最多的病原菌,是造成猪群腹泻的主要细菌病原。

腹泻性疾病仍然是威胁猪群健康生产的重要传染病,主要病原是PEDV。陈焕春认为,腹泻疫苗生产和审批的速度没有赶上病原变异和进化的速度。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也是引起猪群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尤其是轮状病毒检出率相较于往年有升高趋势。

他还指出,禁抗政策的实施和耐药性问题的出现,使得行业需要重新认识细菌性疫病的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即疫苗免疫)+生物治疗(即微生态制剂+生物小分子治疗制剂)相结合,有助于细菌性疾病的更好防控。

最后,他总结了疫病防控的八字方针:诊断清楚、治疗明白、免疫有数、净化根除。

本文由积牧君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87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积牧君的头像积牧君编辑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