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22s合成蛋白,并形成万吨级产能,大豆过度依赖进口局面要换了

近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多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在一碳生物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一步反应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整个合成过程仅用22秒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该反应所生产的单细胞蛋白——乙醇梭菌蛋白在通威股份农牧板块技术体系和国内多位科学家联合推动下已通过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评价,并已顺利获得国内第一个农业农村部颁发的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该成果突破了天然蛋白质合成在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我国饲用蛋白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大豆进口已超过1亿吨的大背景下,对弥补我国饲料原料使用短板及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家22s合成蛋白,并形成万吨级产能,大豆过度依赖进口局面要换了

乙醇梭菌蛋白工业化生产及在水产饲料产业化应用成果来源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蓝色粮仓”项目《水产养殖动物新型蛋白源开发与高效饲料研制》(2019YFD0900200),本项目由通威股份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河北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研究,通威股份是项目完成单位中唯一一家负责产业化应用研究的企业(首钢朗泽负责一碳生物合成)。乙醇梭菌蛋白蛋白质含量高达80%以上,18种氨基酸占蛋白质比例达到94%,10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及结构比例接近鱼粉远优于豆粕,具有优异的蛋白质原料特性。目前,通威股份已对乙醇梭菌蛋白的原料特性、营养价值、消化利用率、特殊功能、加工性能、养殖效果等多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大量一手数据。在具备优良的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的同时,乙醇梭菌蛋白环保价值也非常亮眼,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计,可减少2800万吨大豆进口;同时,可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节省耕地10亿亩,能有效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近年,通威股份农牧板块科技研发构建了三级研发体系,第一级为前瞻性研究;第二级为基础性研究;第三级为应用性研究。乙醇梭菌蛋白即为通威前瞻性研究的成果之一,三年前通威已开始针对乙醇梭菌蛋白开展一系列研发工作,未来通威仍将继续密切关注行业热点和相关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和推进跨学科研发合作,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为节能减排、推动碳中和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由新猪派THH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12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新猪派THH的头像新猪派THH粉丝群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