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斤的大肥猪,一头得亏上千元,唉,真的不想再养猪了。”年过半百的河南养殖户老张蹲在猪圈里,一边抽烟,一边叹气。
在养猪这件事上,小散和大户的悲欢是相通的。今年上半年,除了牧原股份预计盈利百亿,正邦科技预亏12亿元-14.5亿元,温氏股份预亏22.6亿元-25.6亿元,新希望预亏29.5亿元-34.5亿元。
尽管都是从躺赚到血亏,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客观的看到上市猪企的股价走势还是有区别的,具体情况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腰斩,一种是腰斩再腰斩。
言归正传,针对目前生猪养殖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本文将重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猪价见底了吗?
2.为什么牧原能赚钱?
【崩盘,探底】
家缠万贯,带毛的不算。
中国人自古就对养殖行业的风险有了充分的认识,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产业的强周期属性。
2018年之后,在非洲猪瘟的推动下,国内迎来了一轮超强的猪周期,到2019年,生猪均价最高迫近40元/kg。随后猪企开始补栏,截止2020年底,生猪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末(上一轮猪周期启动前)的92.1%,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的91%。
补栏到这个程度,今年上半年猪价下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没想到会滑落的如此之快。
根据中泰证券的最新数据,全国猪肉均价已从1月初的53元/公斤降至6月底的不足25元/公斤,同期活猪均价从36元/公斤降至14元/公斤以下,而育肥猪每公斤平均成本为16元-17元,成本线已经被击穿。
农业农村部的定点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达到62%,比5月份扩大了52个百分点。
相较于此轮猪周期的巅峰时刻,各大上市猪企的市值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了,新希望的股价从高点狂跌近70%,温氏股份跌超60%,比较能抗的牧原股份也下跌了超40%。
但也无需太过悲观,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市场大概率先探底然后再磨底,向下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为什么这么说呢?
到6月末,生猪存栏量为4.39亿头,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而且产能还在释放,因此短期市场的供给依然充足,价格想要快速反弹并不现实。
而从长期来看,由于受到育种周期的影响,能繁母猪的存栏对于猪价有预示作用,一般领先十个月左右。去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增速转正,对应今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的快速放量,价格回落。
随着亏损的持续,很多人选择了退出游戏,猪企对于母猪的补栏意愿明显下降。6月初的时候,二元母猪均价还在75元/公斤之上,但到了7月初就直线下降到60元/公斤以下,而且种猪企业的后备母猪销量增速近两个月也持续回落,供给增量的边际动能在衰减。
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出紧急预警,告知养殖户不要再赌市场,并且将会实时监测市场动向。商务部则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收储工作,按计划将先后完成三批共5.3万吨的中央储备收储。
历史经验表明,养殖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并不可持续,正所谓反者道之动,拐点已经不远了。
7月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5.58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13.2%,第2周均价为15.90元/公斤,相比前一周又涨了2.1%。
【成本是王道】
养猪已经不赚钱了吗?
还真不是,牧原股份就赚翻了。
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将实现净利润110亿元-115亿元,在盈利水平上与同行彻底分道扬镳。
归根结底,成本优势是牧原取胜的关键。
根据华安证券最新的测算数据,截止到2021Q2,牧原股份育肥猪的完全成本已经降到15元/公斤以内,部分场线甚至已经降至不到13元/公斤,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今年四季度,公司14元/公斤的整体成本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成本差异的根源是养殖模式的不同。
目前生猪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繁自养”,另一种是“公司+农户”。简单来说,前者是自给自足、一体化繁育,后者则需要外购仔猪,牧原股份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模式。
在生猪价格上行的时候,“公司+农户”的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价格下行时,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企业会率先亏损,因为外购仔猪的成本肯定高于“自繁自养”的成本。
去年牧原股份仔猪出栏量达到594.4万头,其中一部分就卖给了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等,在某种意义上,牧原股份是割了同行的韭菜。
凭借低成本优势,牧原股份在过去十几年内成功穿越周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2010年-2020年,牧原股份出栏量GAGR高达48%,去年出栏量达到1811.6万头,基本上一天就得卖5万头猪。
今年上半年的出栏节奏进一步飙升,共销售了1743.7万头生猪(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仅出栏699.68万头),以量代价,薄利多销,但终究还是保住了业绩,实现了扩张。
“真正重要的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而是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能站得住。”
对澳门赌王吕志和这句名言感同身受的有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牧原股份应该算一个。我们不妨把来自牧原的经验进行提炼,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是其具备“长期生产者剩余”属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假设参与者拥有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肥沃土地的耕种成本更低。那么在农产品价格较低时,只有肥沃的土地能够投入使用;而在价格较高时,利润会吸引更多的新进入者,价格会被再次拉低。
长期均衡状态实现了“边际”使用贫瘠土地的厂商的利润为零,而拥有肥沃土地的人可以长期获得利润,这便是“长期生产者剩余”。
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扩大利润空间的手段无外乎提价和降本两种,前者卡位技术和品牌价值,但这种模式下的买卖毕竟是少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降成本才是多数行业的真正出路。过去几十年,不管是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还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都是如此。
投射到生猪养殖行业,每一轮景气上升阶段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扩产能,但景气下行的时候这些企业又会因成本劣势而提前退出,交出市场份额,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反而在低谷期酝酿扩张,牧原过去就是这么干的。
作为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均无法构筑养殖企业的护城河,成本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养猪行业的主线一定是降成本,暗线也是降成本。
本文由网络采编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1/1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