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Haemophilus parasuis(Hps)细菌引起的一种在仔猪及生长猪阶段常见病。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SPF)技术而没有副猪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这种病菌在大部分猪群中都是地方性的。母猪分娩时为新生仔猪提供了很强母源免疫,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通常可以维持到8至12周龄。因此,这种病原对断奶阶段的仔猪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随着母源抗体水平下降,仔猪仍然受到母源抗体一定程度的保护,此时会出现亚临床感染,仔猪自身的免疫应答反应将被激活,从而保证以后免得这种疾病。但是,如果仔猪在母源抗体完全消失之后才感染到这种病原,就会出现严重病情。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断奶之后的某一时期。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Mycoplasma hyopneumoniae(EP)。有时哺乳仔猪群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青年母猪产下的仔猪。该病原攻击关节表面、肠系膜、肺、心和脑,会造成肺炎、心包感染、腹膜炎和胸膜炎。经呼吸系统传播。
症状
母猪
・ 妊娠母猪少见发病,除非以前从未接触过病原
偶见青年母猪发病:
・ 瘸腿,动作僵硬。
・ 关节、肌腱处轻微肿胀。
・ 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发生脑膜炎。
仔猪
急性发病:
・ 突然表现抑郁。
・ 体温升高。
・ 厌食。
・ 不愿起立。
・ 典型特征是:每阵2~3下的短促咳嗽。
・ 正常仔猪突然死亡。
・ 个别患猪出现关节炎、瘸腿,伴有体温升高和厌食。
慢性发病:
・ 苍白,被毛粗乱,生长缓慢。
・ 可导致突然死亡。
断奶猪与生长猪
・ 患病猪只突然变得精神抑郁,也可能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 体温升高(40.5~42)。
・ 停止采食。
・ 不愿站立。
・ 神经症状,脑膜炎。
・ 慢性发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多毛,消耗性体质。
低日龄生长猪常表现以下症状:
・ 体温升高
・ 轻度脑膜炎
・ 关节炎
・ 跛行
・ 肺炎
・ 心包感染
・ 腹膜炎和肋膜炎。
・ 一个典型特征是短咳,每次只咳2~3下。
致病原因
・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 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 应激。
诊断
基于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并结合试验室分离培养病原对该病作出诊断。注意该病与放线杆菌感染、桑椹性心脏病、链球菌脑膜炎/关节炎、细菌败血病等疾病之间的区别。
治疗
・ 副猪嗜血杆菌对许多抗生素都很敏感,包括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和头孢噻呋
・ 治疗措施必须尽早采取,尤其当有脑膜炎病例出现的时候。
・ 连续治疗2~3天。
・ 掌握这种病的发病时间,此前3-4天注射长效阿莫西林有效。
・ 易感期在饮水中投用羟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V,连续4~5天。
免疫
在猪副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可选用市场比较敏感的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14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隔14天再加强免疫一次。
消除诱因
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将病弱猪隔离饲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减少猪群打斗,这样可减少蓝耳、圆环等病毒病在猪群中的传播。
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断奶仔猪一周内可以采用“木板+保温灯”,即一块木板作睡床区域,上悬挂一盏250W的红外灯,同时在木板上部用彩条布加以遮挡,防止/风侵袭;保持28度以上温度,之后每周降2度。
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电解多维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结语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场内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现有猪舍设计,重视断奶后仔猪的环境应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猪群!
本文由网络采编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