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春:猪蓝耳病屡治不愈,猪场可从四方面做好防控与净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作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在当前非洲猪瘟流行及生猪养殖高行情的背景下,做好猪蓝耳病的防控与净化对猪场有着重要意义。12月1日,在“2020中国动物健康技术高峰论坛暨第十七期中威商学院”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总结当前猪蓝耳病防控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杨汉春表示,防控猪蓝耳病不能单纯依靠疫苗免疫,需要从生物安全、合理使用疫苗、控制猪群细菌性继发感染等多方面着手,以实现猪蓝耳病的防控与净化。

/

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

PRRSV毒株易变异重组导致猪群持续感染

由于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MLV)的普遍使用,加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高感染率,可以说全国猪场一片‘蓝’。蓝耳病已成为猪场最主要的疫病之一,虽然高致病性毒株已基本消亡,但仍是猪场的“常在性”疫病,各种日龄、品种的猪均会感染,妊娠母猪和断奶仔猪是易感猪群。目前猪场蓝耳病总体平稳,但并不稳定,呈现散发和地方性流行特点。国内商品育肥猪场普遍呈阳性,而蓝耳病阴性种猪场更是屈指可数。

我国猪蓝耳病免疫普遍使用减毒活疫苗,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控制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越来越复杂,PRRSV毒株的多样性不断增加,这是为何?杨汉春指出,猪场过分依赖和滥用疫苗,减毒活疫苗的普免导致了我国PRRSV毒株的多样性,减毒活疫苗演化/返强毒株普遍存在,有多个谱系毒株存在,并且极易变异与重组,导致猪群持续感染。

类NADC30毒株的传入增加了毒株多样性,毒株重组频繁、重组毒株剧增,加剧了猪蓝耳病的复杂程度。类NADC30毒株是主要的流行毒株,2014年开始流行,2015年以来,该毒株的流行和传播面扩大,造成很多猪场感染和发病。

类NADC30感染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主,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细菌性继发感染和死淘率增高。而疫苗免疫猪不能有效抵抗类NDAC30感染,疫苗的交叉免疫保护效力十分有限,疫苗免疫猪的临床症状和肺脏病变甚至会加重。

防控猪蓝耳病不能单纯依靠疫苗免疫

当前猪场蓝耳病免疫的难题除了毒株的多样性(多谱系、多毒株),还在于不同猪场猪PRRSV毒株的生态不尽相同、新毒株层出不穷、PRRSV的持续变异与演化、减毒活疫苗在猪群中的传播与演化、PRRSV减毒活疫苗的返强、PRRSV的频繁重组。

类NADC30与高致病性PRRSV MLV演化毒株的重组病毒——PRRSV TJnh1501还可引起仔猪持续性发热,呼吸道疾病、较高病毒血症和肺脏明显肉眼与显微病变,其致病性低于高致病性毒株,但高于类NADC30毒株。所以,杨汉春教授表示,单纯依靠疫苗免疫的手段来控制PRRSV是不现实的,蓝耳病防控净化关键要从生物安全、合理使用疫苗、做好继发感染控制以及做好猪场PRRSV感染的监测与评估四方面入手。

一、在生物安全方面,场外需切断PRRSV的传播途径,防止新毒株传入。在引种控制上,要禁止引入PRRSV抗体阳性种猪(带毒、亚临床感染),种公猪PRRSV感染阴性、确保公猪精液不带毒。在场内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需要降低/清除猪场内PRRSV的污染与病毒载量,阻断病毒在猪群中/间的循环与传播。

二、育肥猪场应合理使用PRRSV减毒活疫苗。过度使用PRRSV减毒活疫苗会:1. 增加猪场PRRSV的本底和感染猪的数量;2. 疫苗免疫猪长时间病毒血症;3. 疫苗免疫猪排毒;4. 疫苗病毒在猪场循环与传播;5. 疫苗病毒可返强、演化成野毒。

减毒活疫苗只适用于阳性/不稳定猪场和发生疫情的猪场,阳性/稳定猪场不应使用活疫苗,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选择安全性好的合适疫苗。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ELISA抗体阳性率80%以上),阳性猪场的阴性后备母猪或引进的阴性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驯化”),生长猪在断奶前1-2周免疫1次,猪群稳定后,可停止活疫苗免疫。

三、在继发感染控制上,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头孢类、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等),对猪群进行药物保健,或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等细菌性继发感染。

四、猪场还要做好监测与评估。阴性种猪场/种公猪站,禁止使用PRRSV MLV疫苗;阳性种猪场,不建议使用PRRSV MLV疫苗,应减少活疫苗使用,采取净化措施(200天闭群、监测与淘汰、种猪群更新),构建阴性种猪群;对于阳性种公猪群(站),建议淘汰,重新引进和培育阴性种公猪。

本文由积牧君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0/5744.html

(2)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积牧君的头像积牧君编辑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