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辞任新希望六和总裁一职的邓成,于当月底获选为中国另一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天邦股份的董事长,一时引发业界热议。
近日,邓成与天邦创始人、前董事长张邦辉联袂出席了公司2020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并就人事变动、业务规划等热点问题与股东代表和证券分析师做了现场交流。
根据该公司提供的会议记录,张邦辉会上回应了为何辞去董事长职务。他指出,公司可以实现从零到百亿的跨越,但是要从百亿跨越到千亿是非常不容易的。千亿销售在农牧食品行业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对做研发出身、一直做科研的人来说很难。而且公司做大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上会遇到瓶颈,需要一个做过千亿销售的新领袖来管理,实现天邦的双千梦想。“邓成就是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
张邦辉领导下的天邦股份原管理团队
他进一步表示,公司不是创始人一个人的,中国的企业不一定要家族传承,企业家也不应该因为付出了那么多辛劳、汗水,就一定要传承给自己的子女,而且子女也不一定对自己的公司感兴趣,或者就能管理好。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请像邓成这样的人才加入,逐步提升公司水平。
“通过员工股权激励体系的设计和兑现,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带动业绩不断增长,使企业成为社会精英代代聚集、薪火相传的共创共享平台。”张邦辉称,“正是因为太热爱公司,所以才希望公司变得更大更强。”
谈公司:三个方面比较欠缺
出任董事长后的邓成已现场调研了天邦股份的江苏大区和泰德大区,认为公司团队从规模到结构,都有较好的基础。“现在公司有八千多人,到年底可能达到一万人,不论是司龄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年轻,35岁以下的占大多数。”他说。
邓成与张邦辉之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有很明确的沟通机制,比如每周见面沟通和交流,充分保持信息对称和相互理解。其表示,下一步天邦会专门组织一些高密度的内部沟通会,对公司未来的目标、今后的经营理念,以及做事的风格和方式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公司在新阶段二次创业精神的价值观,来牵引团队。
邓 成
他还认为,公司的产业基础扎实,很多指标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上市量和业绩都是基本符合预期的,但也有一些指标还有进步空间。具体到投资者问到的天邦比较欠缺的三个地方,邓成表示,天邦没有大的问题,目前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还处于企业的初始阶段,组织化、体系化的能力相对欠缺;其次就是经历了非瘟的冲击之后,目前养猪的成本相对较高,和头部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第三就是公司的资本优势不够雄厚。
据天邦股份总裁苏礼荣介绍,目前估计公司自有仔猪育肥出栏全成本在每公斤19元多,外购仔猪育肥出栏全成本在每公斤30元多。外购仔猪育肥占比不到20%,四季度会根据市场情况做相应的安排,以减少亏损的风险。仔猪的断奶成本(注:此处指销售成本而非全成本)在450元/头左右,比年初有所改善。
苏礼荣还透露,公司截至9月底有35万头能繁母猪,年底有望超额完成原先制定的40万头目标,力争达到50万头。母猪中纯种和二元占60%,三元占40%左右。二元的PSY水平在25左右,三元在22左右。二元的留种利用率能达到90%。考虑到明年行业会有三元淘汰的需求,公司计划明年增加对外提供种猪的数量,发挥公司育种优势和种猪价值。
对于各家公司养殖成本形成差异的原因,邓成指出,这需要抓住四个重点:
1)断奶仔猪成本:种源、配种质量、均匀生产等因素;
2)管理水平,直接导致死淘率的分化;
3)饲料成本的能力,好的6元/公斤左右,差的8-9 元/公斤;
4)养殖模式,自繁自养还是有一定优势,公司+农户的代养费比较高。“现阶段抓好以上几点,可能就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为实现成本的下降,天邦将努力降低断奶仔猪成本,控制死淘率,大幅度提升育肥规模,且从家庭农场的放养逐渐转向自育肥(节省生物安全投入以及代养费),以及改进饲料成本等。邓成也认为,行业目前的能繁母猪中有不少三元,明年应该会有更换的需求,公司的种猪销售会比较有市场。同时,行业内散户恢复较慢,恢复周期很长,一些区域家庭农场的空置率在30%以上,优秀企业整合的空间很大。
“今年是抢行情,明年是把握行情,后年可能就是综合成本、屠宰承接能力等的比拼。”他指出。
谈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在此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邓成亦指出,中国农牧行业是一个十几万亿的巨大市场,而且这几年行业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状态,这种加速度主要由三个要素驱动:一是消费升级;二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行业内从业者的自我驱动。
“现阶段中国农业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农业领域的每一个产业,细分到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集中度比较低,很少有一家企业行业占比能超过10%。生猪养殖行业如此,食品公司集中度就更加分散了。”他称。
他还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整个农牧产业将往现代化、集约化、工业化和智能化升级,有巨大的发展机会。要促进行业快速进步和增长,仅靠一两家企业是不行的,应该有一群优秀企业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产业升级。
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行业和时代背景,邓成表示天邦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虽然公司起步较晚,但在产业延伸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加上生猪养殖、动保和食品上的技术积累,将来的扩张的速度会非常快。公司只要把握好这个时机,整合好所有的资源,用有效的方法加上强大的自驱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快速突破。
“短期之内,养猪是规避不了,但公司肯定最终要走向消费品,这个是非常清楚的。”他判断,养殖业集中度很低,即便未来几年中国前几大企业努力放量,可能合计也就是2.5亿头的量。
对于“猪周期”,邓成认为,优秀的企业不是盲目应对周期,而是适当布局产业,该放弃的就放弃,该走向远方的就走向远方。“这轮周期可能比以前的周期要更长一点,未来规模化提升之后,周期的波动会平缓一些。”
那么随着规模化的提升,养猪单头盈利是否会下降?邓成回应道,之前行业的能力集中度很低,级差存在,所以过去十几年头部企业盈利水平很高。但如果前30%的企业没有实现能力的集中,头部企业的盈利水平仍然会很可观;另外做到极致成本的企业,一定还是能实现较大的盈利。
本文由网络采编综合报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munet.com/2020/4388.html